藍豆的養(yǎng)護方法,注意做好這幾點
農機大全網(www.digitalhomeuk.com)今天給各位分享藍豆的養(yǎng)護方法,注意做好這幾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藍豆的養(yǎng)護方法,注意做好這幾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藍莓防蟲方法,可人工捕殺或噴灑藥劑 ♂
藍莓防蟲方法,可人工捕殺或噴灑藥劑藍莓防蟲方法有人工捕殺和化學防治兩種方式。
人工捕殺:在發(fā)病前春、夏季的花期進行,主要病害有小青花金龜。
化學防治:針對不同蟲害噴施藥劑,青花金龜病可噴施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此藥劑會影響藍莓生長,要謹慎使用。
一、藍莓防蟲方法
1、在種植藍莓時,可以采用人工捕殺和化學防治兩種手段來防蟲。
2、種植藍莓時主要發(fā)生的病蟲害有小青花金龜,這種蟲害嚴重時會快對藍莓生長造成災難性打擊。在發(fā)病前春、夏季的花期進行人工捕殺。
3、化學防治是指針對不同病蟲害的噴灑相對應的農藥。在青花金龜病發(fā)時,可選用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者用16%順豐3號乳油1500倍液代替。這種防蟲措施雖然見效很快,但是容易影響藍莓的正常生長,所以要謹慎使用。
二、藍莓花葉病如何防治
1、發(fā)生癥狀
(1)花葉病顧名思義就是危害花葉的病害,發(fā)病是一個或多個枝上的葉片出現粉色、黃色或黃綠色花斑以及紅色條紋,還會出現斑點和環(huán)狀枯萎,優(yōu)勢也會成紫色的病斑。
(2)在結果后也會侵染果實,導致果實出現表面出現病斑,導致果實生長緩慢或形成僵果,極易脫落,果實在成熟后質量也會極差,減產在15%左右,不及時防治,減產可能會更加嚴重。
2、傳播途徑
(1)該病并不是每年都會發(fā)生,可能和光照強度和田間通透性有關,它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依靠厘米的蚜蟲和帶病毒的苗木和土壤傳播。
(2)病毒潛伏在苗木體內,當植株生長到一定程度時,病毒開始發(fā)作,并通過土壤和水流傳播此病,導致區(qū)域內的植株感染此病,尤其在蚜蟲爆發(fā)期,蚜蟲在吸食帶病毒的植株的汁液后,身體內會潛伏病毒,在吸食其他植株時,病毒就會通過它進行傳播。
3、防治措施
(1)為了有效的控制此病的發(fā)生,在種植前要對于地塊進行處理,及時清理病殘株和雜草,翻土整地后,做好消毒工作。
(2)種植時要選擇生長強健、抗病力強、無病害的幼苗,種植后加強田間管理,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適當修剪,保持田間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減少發(fā)病幾率。
(3)防治是有效的利用殺蟲劑噴灑蚜蟲,控制蚜蟲數量,切斷傳播途徑,對于發(fā)病植株輕的可修剪掉發(fā)病植株,噴灑藥劑,而發(fā)病較重的植株可拔除,帶出園間,并對病穴做好消毒工作。
三、藍莓種植要點
1、溫度
不同種類的藍莓對溫度的要求會有所差異,根據它們的品種選擇種植地。比如矮灌藍莓能在40℃以上的條件下正常生長,高灌藍莓能忍受零下25℃下的生存環(huán)境。
2、土壤
藍莓要選擇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力強、透氣性強的微酸性土壤。最好靠近有優(yōu)質水源的地方種植,方便排灌。
3、光照
藍莓是一種喜光作物,它們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光照。選擇陽光充足的種植,也有利于提高它們的抗病性。
藍豆的養(yǎng)護方法,注意做好這幾點 ♂
藍豆的養(yǎng)護方法,注意做好這幾點土壤:藍豆喜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盆栽最好選用疏松肥沃、具有良好透氣性的沙質土壤。
澆水:澆水時要注意避免盆土積水,否則容易爛根,空氣干燥時可向植株周圍適量灑水。
陽光:藍豆耐高溫和陽光,但光照過強葉片會老化,因此要適時遮陰。
施肥: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鉀的復合肥。
一、土壤
藍豆喜歡富含腐殖質的沙土,也可以適應貧瘠的土壤。盆土養(yǎng)殖建議使用疏松肥沃、透氣性好的砂質土壤,可混合腐葉土3份、河沙3份、園土1份、爐渣1份、少量骨粉等鈣材料,可以促進后期藍豆的生長速度。
二、澆水
藍豆?jié)菜畷r,要注意不要讓盆土積水,否則容易爛根??諝飧稍飼r可向植物周圍適量灑水,但葉面特別是葉叢中心不要積水,否則會爛心,特別要注意避免長期淋雨。
三、陽光
藍豆雖然耐高溫和陽光,但是光照過強的葉子會老化,影響觀賞效果,所以炎熱的時候把藍豆放在陽臺和窗戶上養(yǎng)殖比較合適。
四、施肥
藍豆生長旺盛期建議每20天施用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鉀復合肥,施肥時注意不要把肥水濺到葉子上。施肥一般選擇天氣晴朗的早上或傍晚進行,當天傍晚或第二天早上澆一次透水,用于淡化土壤中殘留的肥液。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101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