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按深度可分為什么、什么和什么1
農機大全網(www.digitalhomeuk.com)今天給各位分享土壤按深度可分為什么、什么和什么1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土壤按深度可分為什么、什么和什么1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土壤抗沖性與土壤的什么性質有關2 ♂
簡要敘述高產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分別是什么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
一、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巖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砂粒、土粒和膠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yǎng)分的重要來源?! ?br>二、有機質 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和礦物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在一般耕地耕層中有機質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層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卻很大,群眾常把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壤稱為“油土”。 土壤有機質按其分解程度分為新鮮有機質、半分解有機質和腐殖質。腐殖質是指新鮮有機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所形成的黑色膠體物質,一般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85—90%以上。
??? 腐殖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作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 腐殖質既含有氮、磷、 鉀、硫、鈣等大量元素,還有微量元素,經微生物分解可以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強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質是一種有機膠體,吸水保肥能力很強,一般粘粒的吸水率為50—60%,而腐殖質的吸水率高達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質 腐殖質是形成團粒結構的良好膠結劑,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氣性,改變砂土的松散狀態(tài)。
??同時,由于它的顏色較深,有利吸收陽光,提高土壤溫度。
(四)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 腐殖質為微生物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分和能量,又能調節(jié)土壤酸堿反應,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養(yǎng)分的轉化。?
(五)刺激作物生長發(fā)育 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腐殖酸、有機酸、維生素及一些激素,對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增強呼吸和對養(yǎng)分的吸收,促進細胞分裂,從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
?? 土壤有機質主要來源于施用的有機肥料和殘留的根茬。 許多社隊采用柴草墊圈、秸稈還田、割青漚肥、草田輪作、糧肥間套、擴種綠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使土壤越種越肥,產量越來越高,應當因地制宜加以推廣。
三、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
??土壤微生物的數(shù)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l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⑸镌谕寥乐械闹饕饔萌缦拢骸 ?br>(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yǎng)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占4/5,數(shù)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后,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fā)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按深度可分為什么、什么和什么1 ♂
土壤按深度可分為什么、什么和什么
土壤分為三?層 1、表土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qū)有枯枝落葉層。
上表土層又稱耕作層,為熟化程度較高的土層,肥力、耕性和生產性能最好;下表土層包括犁底層和心土層的最上部分(又稱半。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12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