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駕駛摩托車?
如何安全駕駛摩托車?
安全駕駛摩托車
摩托車巧輕靈活,是方便的交通工具,深為人們所喜愛。但由于其穩(wěn)定性較差,速度較快,因此,在駕駛摩托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1.出車前應檢查一下車輛狀況
?。?)大燈、轉向燈、剎車燈、尾燈是否都有效。
?。?)機油、冷卻液、車輪氣壓是否充足。
?。?)喇叭是否有效,后視鏡角度是否正確。
?。?)車把是否靈活,有無被其他物體或管線牽掛。
?。?)前后制動效果如何。
?。?)推動時有無不應有的摩擦聲響,車輪有無左右擺動情形。
?。?)修車工具有無配齊。
2.駕車時的裝備
?。?)頭盔是法定必須使用的護具,應選擇舒適,不悶氣,視野開闊及硬度可靠頭盔作為保護用品。
?。?)眼鏡能有效地防止風沙彌眼及由此而帶來的事故,選擇眼鏡,在陽光下以深色鏡為好,夜間則以平光鏡為好。
?。?)衣服是駕車人重要的防護物,厚實的長袖衣能有效地減少跌倒時受到創(chuàng)傷;顏色醒目的衣服能引起汽車駕駛員的注意。
?。?)手套不但能減少手汗對駕車的影響,更是防止跌倒時手掌擦破的有效保護物。
(5)鞋子是規(guī)定必須的保護物品,在發(fā)生碰撞沖擊,摩擦時能有效地保護腳部,選擇鞋子應以鞋底厚軟,舒適并能保護踝骨的為好(不得穿拖鞋駕駛摩擦托車)。
3.車輛的選擇
駕駛摩托車要量力而行,車輛越大越難控制,一般應以兩腳著地并能支撐車輛為適度。
4.行車注意
?。?)二輪摩托車只能攜帶一名12歲以上的乘客。載物時,高度從地面起不能超過1.5米,寬度左右不超過車把30厘米,長度不能超出車身20厘米。如果您尚缺乏帶人的經驗,更應注意安全,因乘客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車的穩(wěn)定性,這在低速時尤為明顯,增加您對車輛控制的難度,攜帶乘人時,搭乘者應正向騎坐,扶住駕駛員或抓緊扶手,踩穩(wěn)踏板,戴好安全帽,行駛時避免急轉彎和高速越過小坡,否則有可能使人或貨物被拋出車外,要切記:嚴禁超額載人和不按規(guī)定載物,因為這樣會增大駕駛操作難度,極大影響車輛行駛的穩(wěn)定性和制動效果。
員工操作失誤如何防范
一、防止人失誤的技術措施(人機工程學)
包括用機器代替人進行操作﹑冗余系統(tǒng)﹑耐失誤設計和警告措施等。
1.用機器代替人操作
例如,為了防止防火巡檢人員檢查中的的大意和疏漏,可以在防火重點部位安裝火災探測裝置;為避免員工在搭建登高作業(yè)腳手架時,因扣件安裝堅固不牢靠而造成的人員墜落事故,可以采用質量合格電動升降平臺來帶替手工搭建的腳手架;
2.采用冗余系統(tǒng)
采用冗余系統(tǒng)是提高系統(tǒng)可靠性,防止人為失誤的有效措施。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1)二人操作:例如,民航客機由正、副駕駛員兩人駕駛。為了防止兩人在同一環(huán)境中操作時,有可能由于同樣原因而同時發(fā)生失誤,正、副駕駛員的食物來源不可相同,并且由處于不同環(huán)境的地面管制人員監(jiān)視其操作。
(2)人機并行:例如,民航客機上裝備有自動駕駛系統(tǒng);日本新干線列車上裝有自動列車控制裝置等。
3. 耐失誤的設計(本質安全)
耐失誤或稱防失誤設計是通過精心地設計使得人員操作時不能發(fā)生失誤或不易發(fā)生失誤,其理念要求設計出的工具和設備連“傻子操作也不會出問題”。
例如,把三線電氣插頭的三只插腳設計成不同直徑或按不同角度布置,防止因插錯插頭使電氣設備外殼帶電;在自動運行的設備上安裝紅外線感應器,一旦有人介入危險區(qū)域設備設備便自動停止運行。
4. 警告
警告是提醒人們注意的主要技術措施,它提醒人們注意危險源的存在和一些操作中必須注意的問題。,警告可以分為視覺警告、聽覺警告、氣味警告、觸覺警告和味覺警告。
二、防止人失誤的管理措施
1、強化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開展安全教育和培訓,是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預防事故能力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提高企業(yè)員工的安全意識,幫助職工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術 ,還可以實現全員安全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21條規(guī)定: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yè)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yè)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guī)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yè)人員,不得上崗作業(yè)。
為了遵守我國的法規(guī)要求,大多數企業(yè)都制定員工“三級安全教育”的管理制度要求,但遺憾的是,往往員工在接受過入廠教育之后,在若干年的工作中就再也沒有進行安全方面的培訓。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12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