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是如何發(fā)展的?
農具是如何發(fā)展的?
農具的產生和發(fā)展是與農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同步進行并相互促進的。在原始農業(yè)時期,農業(yè)生產粗放,農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為主;種類可分為農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類。農耕類大體有鏟、耒、鋤等;收割類包括刀、鐮等;加工類最普遍的是石磨盤和石磨棒。此外,還有用鹿角制成的農具。陶器的發(fā)明和應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貯物和燒煮食物。此后,各個時期農具的發(fā)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農具有所改進,但所用材料還是以木、石、骨等為主。當時已有青銅生產,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禮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銅制作的僅有一些中耕農具和收割農具等。此外還有一種用于碎土和砸實田埂的裝有長木柄的木質榔頭。在農業(yè)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從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這個時期農具的種類雖增加不多,效率也還不高,但為后來鐵制農具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冶鐵業(yè)的興起,使中國農具史上出現了一大變革時期:鐵制農具代替了木、石材料農具,從而使農業(yè)生產力開始了質的飛躍。戰(zhàn)國時期的農具絕大多數都是木心鐵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個鐵制的鋒刃,這就比過去的木、石質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當時使用呈V字形的鐵犁頭,有利于減少耕地時的阻力;鐵鍤可增加翻土深度;鐵耨則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復土和培土。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一種有效的脫粒農具,為后世所長期沿用。
秦、漢至隋、唐、五代 秦統一中國以后,特別是兩漢以來,由于冶鐵業(yè)的大發(fā)展,不但鐵制農具更加普及,成為“民之大用”,而且隨著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需要,農具的種類增加,質量也大為提高。西漢中期以后,木心鐵刃農具已被全鐵農具所代替。隨著牛耕的推廣,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chuàng)造了犁壁,從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東漢時開溝用的巨型鏵,重達15千克、長達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經》中記載的曲轅犁,構造更加復雜和完備,由犁底等11個部件組成,已能根據需要進行深耕和淺耕,以及調節(jié)耕地的寬窄,操縱便利。從漢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鋤和鏟,收獲用的鉤鐮等農具都已出現,并逐步得到改進。至魏、晉、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墑、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時出現。另一種農具耖也在這時所創(chuàng)。由石磙和木框架兩部分構成的碌碡、陸軸,則是一種碎土壓實器,到隋、唐、五代時,它又發(fā)展成為磙上帶刺。
在這一時期播種耬車的出現,是有利于提高農業(yè)生產功效一個重大進步。耬車下端有3個耬腳,即3個開溝器,中間裝有盛貯種子的漏斗,播種時用牛拉車,邊開溝邊播種,速度既快,質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創(chuàng)造和改進也有重大意義。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桿作用,使用時不但費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積灌溉。漢代創(chuàng)造的轆轤或稱滑車,使汲水效率大為提高。翻車(即龍骨水車)于西漢末年先是在宮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漸普及民間,又經過東漢末年及三國魏時的繼續(xù)革新,堪稱灌溉工具上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造。它利用齒輪帶動鏈上的許多刮水板將水刮入車槽,以人力或畜力驅動,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澇時,效率遠勝于過去的灌溉器具。東漢末年,還出現了渴烏即最早的虹吸管。唐、宋、五代時發(fā)明的立井水車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齒輪原理。至于高轉筒車,則是用許多竹筒連接、借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入筒提至高處的裝置,主要應用于長江流域。此外,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如風車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腳踏碓到水力碓的進步,特別是多個齒輪連帶轉動的連磨的利用等,都較過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宋、元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農具的發(fā)展無論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北魏《齊民要術》記載的農具只有30多種;而元代《王禎農書》的“農器圖譜”所載農具達 105種之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農具,且附以精致插圖。這時還出現了繩套和掛鉤。繩套是把“一條杠”分解為兩條繩索,可使牛耕的牽引力加大;掛鉤是將動力機和工作機分開。這樣,利用繩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縮短,回轉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區(qū)。這時期還出現了犁床或犁轅上附有改進犁,可以清除蘆葦雜草,便于墾耕。在水田生產中,則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蕩的應用。砘是一種土壤鎮(zhèn)壓器,它與耬車結合可以在播種后壓實土壤。宋代秧馬的發(fā)明,則可減輕稻田生產中拔秧的勞動強度。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高效率的聯合作業(yè)農具如播種和施肥相結合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的收割作業(yè)農具,一日可中耕20畝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農業(yè)動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還較多地使用風力、水力來進行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在金代出現的 S型掛鉤,中原地區(qū)已普遍應用。它是改進了農具的動力和工作機的連接裝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進了農業(yè)各工序上的農具如犁、耬、耙、砘、耘鋤等以及畜力、水力、風力等動力機構與工作機的聯系,提高了效率。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12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