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中、發(fā)展大農機,是不是盲目決策?
土地集中、發(fā)展大農機,是不是盲目決策?
要說起農業(yè)機械的作用,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比如農業(yè)機械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美國將農業(yè)機械化作為20世紀50個偉大成就之一,也彰顯其重要地位。
確實,特別是現代化的農業(yè)機械,不僅功率大、速度快,還能夠同時進行幾種作業(yè)的聯(lián)合作業(yè),有利于搶農時、爭積溫、抗災害、降成本,而且它的結構和功能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制造和調節(jié),以完成高精度的作業(yè),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作業(yè)。
農業(yè)機械的作用非常多,業(yè)內專家和行業(yè)專業(yè)文獻都進行了詳盡的敘述。但是,筆者以為,農業(yè)機械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減少投入,增加產出”,另外還有一個相對差不多的說法,叫“提高投入產出比”,但之所以不用后者表述,下文筆者還會解釋原因。
所以,其他諸如減輕勞動強度、保障農時等,都是為“減少投入,增加產出”這8個字服務的。如果減輕勞動強度不能提高產出,或者達不到減少投入的效果,那勞動強度的降低就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保障農時的目的,不也是為了提高產出么?
農業(yè)機械還有一系列作用,如果從本質上分析,你會發(fā)現,他們確實都是從兩個方面,即“減少投入”或“增加產出”,來達到“提高投入產出比”的目的。但是,你會發(fā)現,“減少投入”和“增加產出”是一對矛盾。也就是說,當你減少投入的時候,勢必會影響到產出的減少;而要想增加產出,也必須要增加投入。這樣,才是符合邏輯的,也是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
所以,要保障“投入產出比”,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減少投入”,一方面是“增加產出”,兩者是互斥的,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雖然“減少投入”和“增加產出”都能夠達到“提高投入產出比”的效果,就好比增大分子或者減少分母的做法,但兩者之間卻存在本質的區(qū)別。
如果用數學的方式來回答,相對比較好理解一些。“投入產出比”好比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這個方程有兩個“根”,一個是“減少投入”,一個是“增加產出”,兩個“根”都能達到“提高投入產出比”的效果。
只不過“減少投入”這個“根”,對應的“投入產出比”是“經濟型”的,而“增加產出”這個“根”,對應的“投入產出比”是“規(guī)模型”的。
這兩個“根”的含義很顯然,“經濟型”就是“少投入,但產出不少”,來實現“投入產出比”的提高;而“規(guī)模型”達到“提高投入產出比”的路徑是,用“多投入產出也多”的方式達到最大化的產出。舉例來說,前者就像日韓模式,講究精耕細作;而后者更像是歐美模式,講究大投入、大產出。
日韓模式和歐美模式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前者注重單產的最大化,也就是在一畝田里想盡辦法提高產出,換言之就是講究土地的利用“效率”;而后者注重單產投入量,也就是一畝田產出的平均成本要低,換言之就是講究“規(guī)模效益”。無論是日韓還是歐美,他們采取自己的做法“提高投入產出比”,都是有人家的道理的。
首先來看歐美模式。歐美模式的代表在北美,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他們對待農業(yè)生產的理念是什么呢?如果讀過曼昆(N.Gregory Mankiw)的《經濟學原理》(原版),你就會發(fā)現,他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如果美國小麥豐收,那農民是高興還是煩惱呢?”
加拿大某地區(qū)農田航拍圖
他用供需理論解釋道:“如果小麥產量高,價格就會下降,農民未必就能掙更多的錢。”為什么?因為在北美人均可耕地面積很高,美國人均可耕地面積在0.53 hm2,而加拿大更是高達1.34 hm2, 美國人均耕地面積雖然不是太高,但美國農業(yè)就業(yè)人員占比卻不到2%。
如果他們糧食產量太高,反而會產生浪費,造成“不經濟”的現象。所以,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加拿大,他們的糧食單產都不是很高,為了抑制糧食的過度生產,他們甚至采用休耕政策。
美國的“挑戰(zhàn)者MT775”,一天可開墾150英畝土地,相當于100個足球場的面積
再來看下日韓模式。日本和韓國人均耕地驚人的相似,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人均耕地面積都是0.03 hm2。所以,為了能夠保證有限的土地,盡量產出更多的糧食,他們必須精耕細作。當然,也受到地塊大小的影響,但他們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土地流轉。
日本普遍使用的小型移栽機
反觀中國的情況,一個人均耕地面積為0.08 hm2 的農業(yè)大國,近期行業(yè)一味發(fā)展大農機的理念,多少有點讓人難以理解。東北等地區(qū)耕作環(huán)境和歐美相似,采取大農機發(fā)展理念,這點無可厚非;但作為中原地區(qū),也在一味求大,甚至不惜一切辦法的搞土地流轉,發(fā)展大農機,確實有點讓人看不懂。特別是最近中原地區(qū)拖拉機功率不斷上延,“大馬拉小車”本就產生不少浪費。
況且,我國目前人均糧食自給不到國際糧食安全線的 400 kg,如果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fā),似乎現在更應該追求精耕細作。
當然,筆者并不是說土地流轉不好,而是覺得現在一味求大的理念不太合適。即便是東北地區(qū),為了保證足額的糧食產量,是否也要考慮土地經營的規(guī)模效益,“大”也要有個限度吧?至于土地流轉,更應該研究出一套合理方案,比如流轉多少最合適,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產出最高?
知名媒體人、《農業(yè)機械》雜志主編劉振營曾經多次提出,根據土地耕作環(huán)境,我國目前北方適合學習歐美模式,南方適合學習日韓模式,丘陵山區(qū)相對和意大利地區(qū)相似。這一理論,在業(yè)界已經得到認同。但是,學習并不等于模仿,更不等于照搬照抄。
意大利托斯卡納丘陵山區(qū)的農田美景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日韓模式,還是歐美模式,他們如此發(fā)展,都有自身的原因。筆者以為,即便我們北方學習歐美,南方學習日韓,丘陵山區(qū)學習意大利,也要根據自身特點的學習,研究出一套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模式??傊P者以為,目前行業(yè)導向的“大農機理念”,有失偏頗。
有很多人覺得,筆者單純理論的解釋也不太具有說服力。實際上,筆者個人的感覺和一些理論數據,確實無法支撐發(fā)展大農機是對是錯的判斷。當然,這個方向性的問題,實際上蘊藏著未來農機發(fā)展的無限商機。到底是不是這一會兒事,相信更多的人會選擇自己尋找答案。
當下,除了這些理論之外,農業(yè)機械雜志社還組織了一個實地考察團,對國外的展會、農場、農機企業(yè)以及代理商等,進行零距離接觸,一起考察國外情況,探索中國發(fā)展。目前考察團二團還有2個名額,欲報名,請從速。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13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