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連續(xù)降雨,棚室設施如何維護
遇到連續(xù)降雨,棚室設施如何維護
遇到連續(xù)降雨,棚室設施如何維護
遇到連續(xù)降雨,棚室設施如何維護
保護兩“口”防雨水進棚
雨水中含有病菌較多,一旦灌進棚室內,很容易引發(fā)蔬菜根部病害,導致蔬菜死棵嚴重,尤其是辣椒等根系較弱的蔬菜。那么為防止蔬菜發(fā)生病害,棚室設施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準備。
首先,是棚前臉口
菜農(nóng)換茬之際,通常會將蔬菜蔓子啥的堆積在棚口排水溝附近,這樣在大雨來臨時,很容易造成雨水不能及時排走而倒灌進棚室內的情況發(fā)生,因此,建議菜農(nóng)在陰雨天氣時,一定要注意查看大棚周圍的排水溝是否疏通,及時清理排水溝,以防雨水灌入棚內。未設置排水溝的棚室,一定要抓緊時間設置,在棚前臉挖,溝寬30厘米、深40厘米即可。如果預報雨水較大,可在道路兩側、大棚東西兩墻邊沿,挖設一道寬5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排水溝,將棚前蓄水池與此溝相連,避免棚前蓄水池被孤立。如此一來,遇到大雨,棚前蓄水池水比較多時,便可流入大棚東西兩墻外側的排水溝內。若將所有棚室的排水溝連接在一起,終可將積水引流到棚區(qū)周邊的河流或深坑內。
其次,是放風口
棚室內溫度非常高,為降低棚內的溫度,菜農(nóng)一般都會加大通風量,但在下雨之前,要及時關閉通風口,防止雨水以及雨滴濺起的泥點攜帶的病菌侵染蔬菜。如果在連續(xù)陰雨天氣下,在大棚的放風口處設置擋雨膜(方法本報介紹多次),既能防止雨滴落到蔬菜葉片上,又不妨礙下雨時大棚通風降溫。
另外,對于拱棚來說,重點要及時做好棚膜的修補工作,防止雨水入侵。
后墻再維護防積水和坍塌
夏季雨水頻繁,對蔬菜大棚的棚墻造成一定的威脅。據(jù)了解,近幾年來在各個大棚蔬菜種植區(qū),因為后墻防護工作沒有做好,導致大棚后墻坍塌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因此,做好以下兩點,是后墻防塌的關鍵。
首先,提早防積水。后墻之上能站立的后坡易積水,因此為避免后坡積水,先使用一整幅新塑料薄膜斜著覆蓋后坡并稱緊。假若想減低成本,可利用舊棚膜,但要將破損處用膠帶粘住,能覆蓋2層,確保防止雨水無法滲透,注意兩邊覆蓋好,避免進風,這樣雨水來臨后,可以直接沿著斜坡流下,而后墻在用塑料薄膜之上,再加蓋一層無紡布等防曬材料,有條件的設置導水槽,避免雨水積壓、滲透。
其次,防止坍塌。前幾次降雨之后,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菜農(nóng)在也在后墻體上覆蓋了防雨膜,可自家的大棚還是出現(xiàn)了坍塌現(xiàn)象,原來菜農(nóng)蓋在大棚后坡上的薄膜,都是一些換下來的舊棚膜,上面有很多破損之處,容易灌入雨水;即使使用新薄膜,時間一長,也難免會有破洞。雨水從破洞內灌入后,因土壤被薄膜蓋著,晴天后反而導致濕氣排不出去,而大棚后坡上的苫板受潮后,很容易霉爛,導致上面的雨水往下流,墻體就容易坍塌。因此,降雨來臨前,可以對后墻的覆蓋方式加以變化。
呵護好“卷簾機”和草簾等(棉被)
蔬菜大棚的附屬材料或設備,主要包括草苫或保溫被、浮膜、卷簾機等。對于這些,維護起來比較簡單。如草苫和棉被,放置棚后,用雨布覆蓋,防止雨水浸濕霉爛,而卷簾機則需重點呵護。
首先,草簾和保溫被的二次包裹
大雨來臨前,一定要對棚上裹好的草簾和棉被進行仔細檢查,尤其是破損的地方,必須二次覆蓋,裹好后防止大風刮起,雨水漏進去。
其次,是機頭的重點防護
對于機頭,除了裸露嚴重的部位涂抹防銹漆外,還要對易滲進內部水的地方進行提前包裹,是先涂抹防銹漆,然后用薄膜和無紡布包裹,不僅防雨還防曬。
另外,新建大棚的卷簾機在支撐桿焊接好以后,不僅要在支撐桿外側涂刷防銹漆,并且副桿頂端要做好密封,防止雨水進入。已經(jīng)安裝好的卷簾機支撐桿在無法進行頂部密封的情況下,可以在副桿底部鉆一小孔,使進入的雨水能及時排除,也可降低支撐桿的銹蝕。在制作卷簾機支撐桿的時候,采用鍍鋅鋼管,會大大提高支撐桿的使用年限。而已經(jīng)出現(xiàn)銹蝕的支撐桿,記者建議及時將銹蝕部分切除,并更換新的鋼管后焊接牢固,以免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危險。
拱棚要設防水膜和排水槽
菜農(nóng)朋友們在設置拱棚防水膜時,一般設置的拱棚防水膜高度在20厘米左右,這個高度遠遠不夠,暴雨來臨后,雨水很容易濺入棚內,建議將高度提升至30-40厘米。同時下雨時,注意及時關閉風口,以防雨水進棚。而對于連體大拱棚,建議在棚屋面中間處設置“排水槽”,以解決排水難的問題。通過設施上的調整,增強棚室設施的防雨能力,有備無患,以免后期出現(xiàn)大暴雨時損失慘重。
聲明:農(nóng)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23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