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大水勤,不用問人” 你還在相信這句農諺嗎
“糞大水勤,不用問人” 你還在相信這句農諺嗎
資料圖
土地是最基礎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要素。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但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堅持問題導向,完善制度政策,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資源管護和供給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創(chuàng)新耕地保護機制、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構建起數量、質量、生態(tài)“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但我國土地供給管理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觀念不強。
“糞大水勤,不用問人”,農諺不靠譜
“肥水不流外人田”雖是一句俏皮話,但從農業(yè)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事實。上世紀60年代,農家肥在我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下可以說是一個補充土壤氮元素缺乏的重要途徑。
所謂“肥水不留外人田”,如果自家剛上好的“肥水”若是流到別處,很可能就會面臨著來年糧食減產的風險。但是隨著氮肥的使用,我國基本告別農家肥,并且多數省份的農耕地都呈現氮盈余的狀態(tài),其中以山東、江蘇和廣東珠三角最甚。
春耕、秋種之時,田地里的化肥多撒一把,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等隔壁水塘里的水華瘋狂泛濫的時候就凸顯出了化肥過量使用的嚴重性了。
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是一個大的循環(huán),農業(yè)、工業(yè)、生活密不可分。當農田、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中大量的氮磷元素經雨水,或農田灌溉進入地表水,會引起藻類的大量滋生,在海水中形成赤潮,淡水水域就是水華。
在國家對于18億畝耕地紅線的堅守下,土地資源的持續(xù)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不科學的使用化肥將會讓土地更加貧瘠。
由于施肥不只是單獨的氮磷鉀而是它們的化合物,長期下來,土壤中會越來越多的堆積植物沒有吸收的元素,而只施用化肥不施用有機肥會造成一系列土壤問題:如: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壤板結,土壤菌群減少等等。
想要作物高產,精準施肥是方向
肥料本身并不會傷害土壤。植物以不同方式從土壤中吸收養(yǎng)分,使土壤養(yǎng)分減少,連續(xù)種植會使土壤貧瘠,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須把植物帶走的養(yǎng)分歸還給土壤,這樣才能保證土壤的肥力,延長使用期。
近年來,精準農業(yè)不再是不可企及,并且還會是現代化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向。農用植保飛防無人機不僅可以精準、均勻的控制農藥用量,還可以檢測植物生長區(qū)域土壤肥力的狀況,結合檢測結果,精準施肥;“農業(yè)大腦”的研發(fā)更是解決農民化肥如何科學施用的難題;已在北方大田作物主產區(qū)推廣使用的“減肥增效”技術,可有效調節(jié)土壤酸堿平衡,并提高氮肥利用率50%以上。
來自國家數據的統(tǒng)計顯示,近五年來我國氮肥的使用量逐年下降,2015年農用氮肥施用折純量2361.57萬噸。但是,化肥使用總量依然逐年上漲,其中,復合肥的使用量上漲最多,從2014年的2115.81萬噸上升到2015年的2175.69萬噸,鉀肥從641.94萬噸上升到642.28萬噸。
在農業(yè)供給側深入改革的階段,要想得到有效的推進,除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之外,農民也得轉變發(fā)展觀念。通過施化肥、打農藥、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
農民在調整種植結構,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學習應用新興職業(yè)農民所具備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素養(yǎng),從源頭保護農業(yè)土地資源,延長農業(yè)耕地使用年限,促進農業(yè)綠色持續(xù)發(fā)展。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25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