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穩(wěn)中向好(農產品貿易數字變化說明了什么?)
農機大全網(www.digitalhomeuk.com)今天給各位分享農產品質量安全穩(wěn)中向好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農產品貿易數字變化說明了什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農產品質量安全穩(wěn)中向好 ♂
農產品質量安全穩(wěn)中向好? 201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工作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積極履行職責,全面加強監(jiān)管,主要農產品例行監(jiān)測總體合格率為97.5%,其中蔬菜、畜禽和水產品合格率分別為96.8%、99.4%和95.9%,全年未發(fā)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呈現(xiàn)總體平穩(wěn)、持續(xù)向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為“十三五”農業(yè)農村經濟發(fā)展開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標準化生產水平穩(wěn)步提升。加快農獸藥殘留標準制修訂步伐,新制定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1310項、農業(yè)國家行業(yè)標準307項。推動各地圍繞優(yōu)勢產業(yè)、主導品種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guī)范,開展“三園兩場”標準化創(chuàng)建,引導龍頭企業(yè)、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行按標生產。穩(wěn)步發(fā)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嚴格把關的基礎上新認證產品1.3萬個,擴大了特色優(yōu)質農產品品牌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專項整治深入推進。部署開展了禁限用農藥、獸用抗菌藥、“三魚兩藥”、生豬屠宰、“瘦肉精”、生鮮乳、農資打假7個專項治理行動,切實解決面上存在的突出問題,防范各類風險隱患。截至目前,全國共出動執(zhí)法人員247.4萬人次,檢查生產經營企業(yè)134萬家次,查處問題2.1萬起,查獲假劣農資7844噸,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4.8億元。
質量安全縣創(chuàng)建引領“五個率先”。按照國務院食安委“雙安雙創(chuàng)”現(xiàn)場會精神,推動各試點單位進一步加大創(chuàng)建力度,落實屬地責任,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模式。試點縣在監(jiān)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jiān)管、全程可追溯、誠信體系建設等五個方面發(fā)揮了率先作用。據統(tǒng)計,平均每個試點縣監(jiān)管人員數量由創(chuàng)建前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年財政預算由30萬元增加到200萬元,試點縣監(jiān)測合格率達到99.3%、比創(chuàng)建前提高兩個百分點,群眾滿意度達到90%,比創(chuàng)建前提高20個左右百分點。
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構建。研究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加快追溯信息平臺建設步伐,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編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運行方案,做好試運行前期準備工作。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點,構建以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為核心的全鏈條監(jiān)管機制。
監(jiān)管隊伍能力進一步提高。謀劃“十三五”發(fā)展,編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guī)劃和監(jiān)管能力建設規(guī)劃。加大例行監(jiān)測和風險評估力度,基本摸清主要農產品風險因子種類、危害程度、產生原因及分布區(qū)域,增強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組織開展第三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1271個地縣質檢機構的3761名檢測人員參賽,激發(fā)和調動了廣大基層檢測人員學理論、鉆技術的熱情。加強基層監(jiān)管、執(zhí)法、檢測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通過各種形式來提升基層業(yè)務素質和能力水平。
農產品貿易數字變化說明了什么? ♂
農產品貿易數字變化說明了什么?一位外國教授說,在經濟學家眼中,一部統(tǒng)計年鑒,就像一本小說——偵探小說。我看著一堆統(tǒng)計年報,也有這種感覺。這是2019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統(tǒng)計資料。那一排排、一列列數據,告訴了我們很多事情。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農產品貿易的總體數據。2019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又有較大增長,增幅為6.1%,高于我國貿易總額的增長幅度(3.4%)。其中,進口增加了10.1%,達到了1510億美元,又創(chuàng)歷史新高;出口減少了0.8%,為791億美元;逆差增加了25%,為719億美元,也是歷史新高。
2004年前,我國農產品貿易一直是順差;2004年首次出現(xiàn)逆差,此后,逆差額不斷擴大。目前,按照逆差的數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凈進口國。不過,農產品逆差額占我國農業(yè)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4%,似乎也不算怎么高。
我國農產品貿易在全國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出口為3%,進口為7%。農產品逆差額相當于全國貿易順差額的17%左右。這意味著,農產品進口逆差,并不造成外匯壓力和貿易平衡壓力。
我國出口額最大的兩種農產品是:水產品207億美元(占26%)、蔬菜155億美元(占20%)。事實上,這兩種產品,也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中僅有的貿易順差產品。水產品的特點是大進大出:進口原料,出口加工品,順差額只有20億美元。蔬菜的進口很少,只有10億美元,因此,順差額最大,為145億美元。
出口額占第三位的是水果,為75億美元(占9%)。但是,由于水果的進口額更大,為104億美元,因此,水果實際上是貿易逆差項。我國的水果貿易很值得思考。近十年來,出口不僅沒有增加,還略有下降,2019年為492萬噸,而十年前為525萬噸;同期,進口一直大幅度增加,從2009年的231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729萬噸。其中,2018年是轉折點:我國從傳統(tǒng)的水果凈出口國,變成了水果凈進口國。
聯(lián)想到國內的水果生產,一直在大幅度增加,近十年中增加了75%。國內生產大幅度增加,進口也大幅度增加,這說明了國內對水果需求的增加幅度很大,超過了國內生產的增加。進口的水果,或者是填補國內生產空白,或者是比國產水果質量更高,或者是價格更低。給國內水果生產者的信息是:市場需求不斷擴大,但是要求質量更好。
我國進口額最大的兩種產品是:畜產品362億美元(占24%)、大豆353億美元(占23%)。畜產品進口占據首位,是2019年農產品貿易的又一個重要變化。因為,自2003年以來,大豆在我國農產品進口中一直遙遙領先。有十年的時間,大豆進口在農產品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一直超過30%,最高時超過37%。
1996年以前,我國一直是大豆的凈出口國,每年出口幾十萬噸。1996年,進口大幅度增加,超過了100萬噸,成為凈進口國。此后進口急劇增長,2000年超過了1000萬噸,2010年超過5000萬噸,2017年達到9553萬噸,近兩年均在8800萬噸以上。大豆出口微不足道,現(xiàn)在只有10多萬噸。
畜產品進口方面,2000年,我國畜產品進口額首次超過出口額,此后,一直快速增長。2019年,畜產品進口超過了大豆,占據了進口農產品的首位。2019年畜產品進口總值的增長幅度為27%。其中,豬肉進口數量增加了67%,達到了199萬噸;牛肉、禽肉和羊肉的進口數量,分別增加了60%、58%和23%。主要背景眾所周知:國內豬肉生產大跌,減少了1149萬噸。
其實,如果再多回溯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肉類進口大幅度增加,不僅僅是2019年的事,而是近年來的發(fā)展大趨勢。近10年來,豬肉進口一直在快速增長,從14萬噸增加到199萬噸,牛肉進口也從1萬噸增加到166萬噸。其中,有質量或者消費者偏好進口產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進口產品具有很強的價格競爭力。2019年我國白條豬進口的平均到岸價格為每噸2261美元,即每斤不到8元。
進口豬肉價格低,是因為生產成本低,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是養(yǎng)殖業(yè)本身的生產效率高,現(xiàn)代化設施等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同時飼料的轉化率也高;二是飼料的成本低。飼料的主體是玉米和大豆,美國現(xiàn)在的價格大致分別為每噸150美元和320美元,遠遠低于我國的玉米和大豆價格。
從另一個角度看,近十年來,我國畜產品進口持續(xù)大幅度增長,從66億美元增加到362億美元,同期,大豆進口也大幅度增加,從4255萬噸增加到8851萬噸,說明的是同一件事:我國對畜產品的需求持續(xù)較大幅度增加。因為進口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把榨油之后的豆粕用作蛋白飼料。玉米進口增加的不多,主要是因為關稅配額的限制,配額外的關稅為65%,遏制了進口。未來,是進口更多畜產品,還是進口更多飼料原料,取決于諸多政策因素。
從區(qū)域結構來看,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去向地,主要是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日韓、港澳臺、東南亞合計占60%左右。往年,美國通常在10%以上,2019年降低為8%。未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以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為主的格局和態(tài)勢會繼續(xù)保持下去,并且隨著區(qū)域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會更加凸顯。
在進口來源地方面,2016年之前,美國長期占據首位,占比超過20%。2017年,巴西基本追平了美國,占比均為19%。此后兩年,巴西大幅度超過美國,2019年占比為20%,而美國則降至9%。
巴西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最主要的當然是大豆,2019年占比高達65%。實際上,自2013年開始,巴西就超過美國,成為我國最大的大豆進口來源地。我國其他多項大宗農產品的進口中,巴西也遙居首位,占比很高,包括:禽肉83%,牛肉26%,食糖41%,棉花26%等。以巴西為代表的南美國家,未來在我國農產品進口中,會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總體看,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既符合國際比較優(yōu)勢的原則,又較好地滿足了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滿足了廣大人民的消費需要。出口方面,以水產、蔬菜和水果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方面,則以大豆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為主。
大豆的自給率最低,只有17%;其次是棉花,自給率為76%。大豆和棉花,單產水平很低,均在每畝120公斤左右,需要耗費大量的耕地。進口大豆和棉花,就相當于進口耕地,如果用國內土地生產這兩種產品的進口數量,把整個東北和華北的耕地都用上,還不夠。
禽肉和豬肉自給率分別為99%和96%,屬于基本自給水平;牛肉自給率較低,只有80%。這也符合我國資源短缺特點,因為生產牛肉比生產同樣重量的豬肉、禽肉需要投入更多的飼料和土地。
在人們最關注的谷物方面,盡管進口了1792萬噸,包括大麥593萬噸、玉米479萬噸、小麥349萬噸、大米255萬噸等,但自給率仍然高達98%,符合“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
農產品進口增幅超出口 存36.6億美元逆差 ♂
農產品進口增幅超出口 存36.6億美元逆差 農業(yè)部日前發(fā)布了今年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統(tǒng)計報告。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雙增長,但進口增幅遠大于出口增幅,農產品貿易由上年同期4.6億美元的順差變?yōu)?6.6億美元的逆差。報告顯示,一季度,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23.7億美元,同比增長34.6%。其中,出口額為93.5億美元,同比增長9.6%;進口額為130.1億美元,同比增長61.0%。
谷物方面,在全球糧食價格飛漲背景下,我國谷物仍為凈出口格局,但凈出口迅速下降。一季度,我國出口谷物103.5萬噸,同比下降72.8%;進口53.0萬噸,同比下降2.6%;凈出口50.5萬噸,同比大降84.5%。
農產品進城難點仍較多 ♂
農產品進城難點仍較多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物流建設滯后、農村網商人才缺乏,農村網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在近日舉行的“2017促進三農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網《三農研究》專欄上線”儀式上,中國網商協(xié)會會長范識宇歷數了農產品進城開拓市場的種種困境。
資料圖
根據有關統(tǒng)計,發(fā)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yè)與電子商務企業(yè)對接,2016年我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突破2000億元?!昂苊黠@,農產品網上交易前景可期。不過,比起工業(yè)品下鄉(xiāng),農產品進城還有諸多痛點。”范識宇坦陳。
以物流配送為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雖然不少物流和快遞公司加快了農村網點建設,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分散、交通狀況欠佳,部分較為偏遠的農村或公路不暢的地區(qū)更是被排除在配送范圍外。
與此同時,擁有專業(yè)知識的電商人才不足也正成為阻礙我國農村電商發(fā)展的另一只“攔路虎”。“在我國收集、分析農業(yè)信息的人員還比較少,很大一部分信息得不到有效開發(fā)和使用,加上農民自身文化水平相對有限,從互聯(lián)網上獲取知識的能力有限,這也導致一部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實際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辈芾谡f。
不過,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yǎng)情況正有所好轉。范識宇介紹,自2016年初農村淘寶推出“百萬英才”項目以來,目前已在全國培養(yǎng)輸出6萬名農村淘寶“村小二”和農村電商帶頭人,以及30萬名農村電商從業(yè)人員。
“當前,長期以來低效率、低質量、低品類的農業(yè)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逐漸富裕起來的人們對于高品質、多品類農產品的需求?!敝袊称穲笊缟玳L黃國勝表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充分發(fā)揮農村電商的作用。要使農村電商更好更快發(fā)展,則需要電商企業(yè)、傳統(tǒng)商貿企業(yè)、物流企業(yè)協(xié)同努力。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27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