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訪齊齊哈爾副市長:農民增收絕不能僅靠種糧(新華網評:讓糧食生產更有“科技范”)
農機大全網(www.digitalhomeuk.com)今天給各位分享新華網訪齊齊哈爾副市長:農民增收絕不能僅靠種糧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新華網評:讓糧食生產更有“科技范”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新華網訪齊齊哈爾副市長:農民增收絕不能僅靠種糧 ♂
新華網訪齊齊哈爾副市長:農民增收絕不能僅靠種糧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齊齊哈爾市的副市長做客新華網,對“農民增收絕不能僅靠種糧”、“農民增收是一個大概念,絕不是靠單純的種糧”等熱門話題進行了闡述。以下是談話記錄:
“農民增收是一個大概念,絕不是靠單純的種糧”
[王樹清]農民增收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取消農業(yè)稅才能夠增產、增收,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通過調動農村的積極性,要增加科技含量,進行新技術的推廣也能夠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的收入,這是第二方面。第三,農民要增強綜合生產能力。目前來說,這是擺在各級領導干部和農民面前的問題,當前黨中央給我們的政策不少了,比如去年的全部免征農業(yè)稅,以前是減法,今年是一個加法,增強農業(yè)的綜合發(fā)展能力,第一加在農田水利,像齊齊哈爾地區(qū)我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搞節(jié)水灌溉。第二搞大江大河的治理,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qū)要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好黑土地,爭取國家項目,鼓勵農民通過典型投工投老,改變耕作措施和方法,進行農機、農業(yè)的推廣。只有綜合措施結合起來,才能夠收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第四,農民增收是一個大的概念,絕不是靠單純的種糧,要靠牧業(yè)增加收入。比如齊齊哈爾去年畜牧業(yè)總產值占農業(yè)總產值的44%,所以大農業(yè)的思想必須灌輸,也必須堅持。這樣才能落實好總理的報告,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的能力,實現(xiàn)農民增收。
[主持人]大農業(yè)的觀念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農民增收收入不僅是從種糧食,還應該從農牧漁也方面,媒體報道提到你的特點——樹,而且您是全國林業(yè)系統(tǒng)著名的造林模范,報道中說您跟樹有深厚的感情?
[王樹清]大農業(yè)是農、牧、漁協(xié)調發(fā)展,咱們講協(xié)調發(fā)展、協(xié)調社會。單說糧食生產,失去林業(yè)、糧食生產就不會增產。如果失去牧業(yè),糧食生產也不會增產。農、牧、漁三者不應該搶占地盤,受到打好增產糧食的基礎,必須要重視林業(yè)、重視牧業(yè),要遠抓林,近抓牧。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業(yè)生產失去林業(yè)的庇護,是沒有根基的,沒有庇護的農田不是基本農田,我們要大種其樹,有農田防護林作為生態(tài)屏障。同時我們要中水保林保護我們的土壤。另外在沙石裸露的地塊,個別地區(qū)要退耕還林,我們已經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而自然不和諧,我們是在和大自然對抗,不是和大自然交朋友。應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風沙比較大,這個地方該退耕一定要退耕,種水土保持林,農民也一樣能夠致富。
[主持人]請您總齊齊哈爾在提高農民收入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
[王樹清]一要轉變觀念,要用市場經濟的理念指導農業(yè),市場需要什么,我們種什么,什么效益高,種什么,擺脫計劃經過的陰影。我們要大力發(fā)展農牧業(yè),解決單一農業(yè)的問題。收入單一、品種單一、在增產措施上單一的問題。還要靠科技,最后要增加農業(yè)生產能力,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加強黨政領導,這次在總理的報告中強調要增強綜合生產能力,還有加強領導的問題。當前我們如何增強在三農工作上的執(zhí)政能力,尤其是當前進行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我們是大基層,縣鄉(xiāng)兩級,包括縣的有關部門,譚主任的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在目前進行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吃苦在前,得利在后??偫韴蟾嬷?,我們感到黨中央、國務院要辦的正是我們要辦的。
單純靠土地解決農民增收不可取
[主持人]有網友“2fast”問: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您談到單純靠土地解決農民增收是不可取的。為什么這么說?
[王樹清]我們要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除了政策,在就是要旱能澇、灌能排。不能單一依靠糧食,要大力發(fā)展農牧業(yè),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和其他的多種經營進行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按照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人和自然能夠逐漸的走向協(xié)調。剛才談到的施肥問題,土壤變薄實際上是人和大自然在對抗,不協(xié)調。地方不該種地我們種地,這塊地不應該開墾成為種田,我們開墾,造成水土流失和其他的不良影響。這些都必須采取綜合措施,農民才能夠得到實惠,才能夠增產、增收。只有采取綜合措施,農民的增產和增收才是長效而不是短期的。發(fā)展農牧業(yè),農業(yè)綜合生產,比如搞節(jié)水灌溉一個是農牧業(yè)進行糧食轉換,另外提高糧食的綜合增產能力,從這個意義上,旱澇保收就是鐵桿莊稼。
[主持人]很多人聽到國家對三農問題有很多的扶持政策,很多專家提出,農民不能光靠政策,還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業(yè)。但我想問,創(chuàng)業(yè)的錢從哪里來?我想問您現(xiàn)在齊齊哈爾的貸款問題怎么解決?
[王樹清]一要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這兩年通過政策上的扶持給予農民優(yōu)惠,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農民買化肥、增加投入有了能力,但這種能力不夠。齊齊哈爾的貧困地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民增收增產是恢復性的,所以還是要靠貸款。我們在2004年解決貸款上有一定的問題,但是勢必通過各級部門的支持,我們把問題解決了,我們在2004年取得恢復性貸款的形勢下,效益比較好,我在開兩會之前,我們全市貸款已經發(fā)放25個億,比去年同期多投放5個億。
“農技推廣在‘三農’工作中是打頭陣的”
[主持人]農業(yè)技術推廣是一個什么樣的工作?這種工作會給農民帶來什么樣的實惠?
[譚志娟]從國家到省市縣鄉(xiāng)村是大的網絡,農業(yè)技術工作的推廣主要是進行農業(yè)技術的實驗和推廣工作。同時對農作物的病蟲害進行防止和預防,還有對農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把先進的技術和成果傳達給農民,教會農民怎么把地種好,怎么做到低投入,高產出。
農民對我們非常好,農民對科技人員非常地信任,比如我們隨機到一塊地里,周圍地的農民自然都圍攏過來。只要看見我們的車,農民就圍過來,向我們咨詢他們在種地中的問題,有一些什么新的技術傳授給他。我們對農民開展培訓,田間地頭到炕頭,夏天可以在地里,農民非常喜歡我們。冬天我們去講課,堅持不讓我們走。
起到前衛(wèi)的作用,好的技術要推廣,好的成果要轉換。在國家加大對三農工作農民的投入,包括良種補貼,其他的一些重點補貼,都是物質上對農民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還是很重要的。一個不懂科學技術的人,同樣的投入,產出就不一樣,科技含量高,投入少產量高。所以農技推廣工作是在三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力軍,是打頭陣的。
有兩個讓我記憶很深的例子,1999年,發(fā)生了大豆大面積不結食,豆子長的很高,最后到地里一看不結食,我們科技人員進行土壤的化驗,總結是土壤當中害蟲太多,不可挽回的損失是造成土地絕產,有的農民放聲大哭,我們請教省農科院的專家,訥河和別的地區(qū)不一樣,土壤病蟲害很嚴重,產生這種情況是當?shù)氐耐寥涝斐傻?,我們和東北農大的教授研究了種子劑,我們大力推廣,第二年大豆都結食了。大豆再也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而且大豆這幾年產量還是保持了穩(wěn)定地增長。如果沒有我們潛心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農民就解決不了。
2000年訥河的甜菜都是直桶養(yǎng)苗,再培植到地里,有一天早上我接到電話,說出了問題,我趕緊到農民地里,發(fā)現(xiàn)甜菜的苗沒有了,什么痕跡沒有,蟲子吃完之后鉆到縫里,我們把蟲子找到,這種蟲子很難防治,如果不防治,一夜就能把糧食吃光,我們自己把300斤的大桶抬到車上,連夜運回之后,連夜進行噴藥,有效地控制了蟲害,把訥河甜菜的產量保住了,后來當?shù)氐霓r民給我們送了一封表揚信,說農技推廣中心讓我們糧食獲得了豐收。
農民對化肥過分依賴耕地質量建設刻不容緩
[譚志娟]黑龍江省是世界第三大黑土帶之一黑土地很寶貴,我1980年畢業(yè)之后從事農業(yè)推廣工作,我們當時土地都有肥得冒油的感覺,抓起來是團,一松就開了。經過這么多年,掠奪式的耕作,只產出,不投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機械化程度逐漸地降低,耕地質量不高,大型器械沒有。有機肥的量逐年下降,農民不使有機肥,再加上長期的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地硬梆梆。如果土壤再不進行投入,不進行保護,我們這塊土地非常非常得差,黑土層逐漸變薄,所以生態(tài)建設非常重要。如果土地失去以往的風采,要想農民增產增收,困難更大了。
為什么一開始說上五斤化肥,糧食能打到200斤,現(xiàn)在上到15斤,也打不到200斤,土壤中固定的養(yǎng)分很多,已經很難吸收被固定的養(yǎng)分。農民對有機肥的使用很依賴,這想工作抓的比較薄弱,沒有人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比如耕地培肥,把有機肥的培育象良種補貼一樣,也會有成效,農民的觀念需要轉變??赐恋夭恍?,就施化肥。
[王樹清]長期的使用化肥,消耗土壤中的有機質,化肥到地里,農作物吸收養(yǎng)分,微生物分解,微生物活動過勝,就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有機質,所以透氣性就會減弱。
“農田水利建設是發(fā)展和下降在對峙”
[主持人]網友“名可名”:請問王市長,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田水利建設比改革以前是加強了,還是弱化了?請問在市場經濟中,您認為政府在的農田水利建設方面應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
[王樹清]這是當前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田水利建設和過去比,是發(fā)展和下降在對峙,如果抓的好的地方,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強統(tǒng)計功能。是積極組織形式,不是消極被動的。相反有一些地方誤解為大撒手,撒手不管,農民知道種地,地是農民自己的,愿意怎么種就怎么種,愿意采取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農田水利就下降,不如以前,將來吃虧的是農民,干部有責任,農民更有義務。
政府要注意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要為農民服務,在建立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農田水利建設是否需要。通過目前落后去年一號的文件,農村有一事一議,充分的發(fā)動群眾通過抓典型,實際例子,讓農民意識到,不搞農田水利,靠天吃飯不長久,是短命的,號召農民朋友自己投工投勞,解決一部分。第二忠孝不能兩全,農民再不組織,另外國家不加大投入,沒有這方面的支持和重視。我們的糧田只能等著有肥無水望天空,也同樣收不到好的效果。
“農民嘗到農技甜頭才會信任你”
[主持人]您在推廣農業(yè)技術的時候,向農民介紹農業(yè)技術的時候,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譚志娟]最大的困難是農民有的時候對科技不理解,有的時候會說這行嗎?最重要的還是要做給農民看,農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強,對科技項目的信任度不斷地增加。近幾年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這方面還是好做一些。農民見到我們的東西都說可以信,這個人說話要信,他是科技人員、是行家。我們在農事季節(jié),包括秋天的時候要苞米晚收一個禮拜增產1%,但農民怕丟,全都割下來了。還要上電視,你一講農民都聽。我認為對科技成果轉化也是重要的因素,他信任你。輻射得快,推廣也快,如果不信任你,費很大的勁,他還會找一些毛病,推廣的速度慢。首先是讓農民嘗到甜頭,他才會信任。
[主持人]農技的推廣在工作當中,遇到什么困難,需要國家和當?shù)氐恼鉀Q什么?
[譚志娟]確實有很大的困難,黑龍江對農業(yè)科技很重視。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我們的工作,每年都給我們試驗項目的經費,我們到農村需要有交通工具,下鄉(xiāng)的科技人員在外面吃飯的問題,我們經費嚴重的不足。現(xiàn)在農技推廣工作存在一種現(xiàn)象,有錢養(yǎng)兵,無錢打仗。這么多年,我們搞一些經營服務進行創(chuàng)收維系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我非常希望國家政府加大對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財政方面的投入力度,一定要加強。如果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投入,地方財政很難達到讓我們正常工作的目的。國家拿出一部分錢,讓地方財政拿出一部分錢,形成固定的投入。不要說今天高興投一些,哪天不高興就不投,要使工作隊伍心里有底,不會想今天會不會用車沒有油,沒有錢,就限制下鄉(xiāng)。我們單位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我們單位兩臺車,每天都在農村跑。據我了解,很多的推廣中心,2004年我們調查6個省,農技推廣部門非常慘,沒有能力下去推廣工作,我們還是不錯的。
農業(yè)技術推廣人員最想給農民說的話:我要跟農民說,農民首先要勤勞、勤奮,同時特別需要重視對科技方面的投入??萍嫉耐度氚▽σ恍┬录夹g、新信息的掌握。農民可以上網找新技術,黑龍江有一個農業(yè)信息網,黑龍江省農業(yè)的信息都在里面。農民應該和科技人員經常溝通,把科技人員當成朋友。在農事季節(jié),經常到推廣中心家里去,我們會給他們作出重點的方案。農民在種田意識方面要加強,學習新的技術。<?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新華網評:讓糧食生產更有“科技范” ♂
新華網評:讓糧食生產更有“科技范”?“春爭日,夏爭時?!碑斍拔覈嗟叵募Z成熟,小麥進入收割季。然而在廣袤的麥田里,“三夏”大忙時節(jié)卻“只見農機不見人”,甚至一些種糧大戶開著越野車、穿著皮鞋、腳不沾泥、手不碰水,顛覆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tǒng)農民形象。
如今,傳統(tǒng)的“鎬鋤鐮犁”正走向博物館,智能化的“金戈鐵馬”登上主戰(zhàn)場。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生產效率、效益卻大幅提升,農民的“金扁擔”越挑越穩(wěn)、越挑越好,這背后是農業(yè)科技為糧食生產方式帶來的巨大變革。
農民種糧更輕松,國家糧食安全也更有保障。近年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農業(yè)物聯(lián)網的運用,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北斗衛(wèi)星導航大農機等硬核科技裝備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夯實穩(wěn)產高產基礎,極大解放勞動力,也提升了種糧戶的幸福感。正如一位農民說,過去用小鐮刀,1個多月才能收完,現(xiàn)在大馬力收割機,幾天就全部干完農活。
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近些年,一批新型職業(yè)農民以嶄新的形象出現(xiàn),改變了幾千年中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們引領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快速成長,以新技術、新服務、新渠道帶動小農戶共享收益,加快農業(yè)經營方式向規(guī)?;?、組織化、專業(yè)化轉變,為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不斷提高農業(yè)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讓農業(yè)成為有奔頭的產業(yè),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yè),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yè)的美麗家園。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yè),到“靠天吃飯”的傳統(tǒng)農業(yè),再到提質增效的現(xiàn)代農業(yè),農業(yè)科技大有潛力、大有可為。
與此同時,還必須認識到,科技創(chuàng)新仍是農業(yè)生產的短板,有些農業(yè)技術的推廣還停留在“盆景”階段,沒有形成“風景”。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落后地區(qū),以及丘陵、山地等地形復雜區(qū)域,農業(yè)生產的科技含量還相對較低。此外,還存在國產高端農機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這就需要加快培育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加大對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政策支持,讓越來越多“科技范”為我國從農業(yè)大國向農業(yè)強國轉變注入更多活力。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digitalhomeuk.com/news/269879.html